曹培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不是数字化,而是转型

作者: 时间:2024-03-28 点击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正在重塑新时代教育,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不是数字化,而是转型。

聚焦到课堂来说,数字化教学不是看在课堂上运用了哪些先进的技术,而是考查在数字化赋能之后,课堂结构、教学方式是否转型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活动逐渐向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转型,由数字技术为之赋能。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赋能精准学习,促进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转型。

举个例子,在一次全国信息化教学优秀案例评审中,宁夏一所农村小学教师制作的课例引起评委关注,虽然课例视频是用手机录制的,比较“粗糙”,但是教师在课前以二维码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了4节有难易梯度的微课。学生在课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哪一节微课。在微课的结尾,教师通过非常简单的问卷小工具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据此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了小组,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

这节“粗糙”的课最终从众多制作精美、成本高昂的课例中脱颖而出,被评为特等奖,理由是它向我们展示了数字化教学的真意,数字技术不是支持教师讲课,而是支持学生的精准化学习、个性化培养。

其次,我们应该利用数字化为重构教学组织方式赋能。

在教育数字化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墙洞实验”。1999年,英国的印度裔教授苏伽特把一台能上网的电脑放进了新德里贫民区的墙洞里。然后他观察发现,贫民区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孩子竟然无师自通,靠这台电脑学会了上网、数学、英语,甚至有极个别孩子还学会了专业性非常强的生物基因知识。这个实验说明什么?我认为,它说明技术可以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在教学中更多支持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讲授。

教学应该是无处不在的,应该是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我们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有全国优秀教师、一流学校的相关资源和课程,教师应该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支持自己的教学,让教学突破课堂教室边界。

再次,我们应该利用数字化赋能教学场景重构。

我们过去的教室是固定的,但是未来这种教育的工厂会变成学习的村落,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就可以与科学家共同来完成某项研究,与工程师共同设计产品,与艺术家合作完成艺术创作。而达成这种场景重构的技术已经成熟,我们要改变的是教学理念。

最后要提醒的一点是,尽管数字化技术为教育带来了无限可能性,但我们也需要警惕其潜在的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下降;虚拟世界的诱惑也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注力下降。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数字化技术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曹培杰,中国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26号 鄂ICP备 030188 版权所有:湖北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