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的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所开展的,以取得相应层次学历证书为目的的高层次追加教育活动。由于面向对象是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知识层次的在职从业人员,其改革发展以及培养质量对调整优化社会人力资源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基础性、持续性和引领性工作。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建设沿袭普通全日制教育,缺乏继续教育特色,不同学历继续教育形式的专业培养标准不统一。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对人力资源水平的新要求,从设计职业特色的培养计划、创建适应成人学习特点的培养模式、构建专业认证的保障体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思路。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根据他们的文化基础和实际需要,继续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等高层次的追加教育,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的高等教育形式。学习者在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或其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组织下,通过业余学习、自学、网络学习等形式,在规定的期间内学完相应的课程,修满学分并达到相应层次相应专业的成绩考核要求,以获得国家承认的高等学历证书。为了加强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统筹规划与宏观管理,促进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健康、有序、协调发展,教育部于2016年11月18日印发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教职成[2016]7号)。文件要求普通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对现设的本、专科专业进行梳理、调整和规范,按照成人学习特点和教学规律,做好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经过6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创办、停办、恢复、创新、整合等发展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函授夜大学教育的恢复开展,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覆盖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推进了社会化办学体系的建设;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开展,开创了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推进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的出台,首次使用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一词,将普通高校开展的夜大学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办学形式在名称上进行了“统一”和“归并”,推进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全面整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等全方位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对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肩负着衔接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使命,既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区域,其改革发展以及培养质量对调整优化社会人力资源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对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要求,以持续性、引领性地专业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助力社会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设置规范性指导文件缺失,培养计划缺乏继续教育特色
《关于大力发展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意见》(国发[1980]228号)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教育和夜大学,要参照全日制高等学校相关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要建立严格的考试制度,保证毕业生达到相当于全日制高等学校同类专业的水平。按照这个指导原则,函授、夜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以普通高等教育为蓝本,对专业培养计划中思想政治类、文体类和素质拓展类的课程进行了删减;对课程理论教学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了学时压缩,相应增加了自学学时的要求;对课程实验、专业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删减,从本质上来说,函授教育、夜大学的培养计划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缩减版”。后期陆续出台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国发[1988]15号)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业设置的要求和《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厅[2000]10号)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同样存在原则上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致的要求,造成了现行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培养计划缺乏继续教育特色。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是以“课程考核”为主要评价手段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只要修完规定的课程门数或学分,课程考核合格即可毕业。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任课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考虑到成人学生的文化基础和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在对其进行课程考核时也适当降低了标准,也就造成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低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共识。
(二)多种学历继续教育形式并存,专业培养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有普通高等学校近2600所,均具有开展函授教育、夜大学教育本、专科的办学资质,其中68所本科院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近5年来的招生统计数据显示,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的网络教育招生规模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函授教育、夜大学招生规模基本相当。也就是说具有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资质的68所高等学校开展的网络教育、函授教育和夜大学教育占据了当前普通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半壁江山”。
由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函授教育、夜大学教育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开展,一般都由校内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管(主办);现代远程教育在2l世纪初开展试点,并且因为初期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多数院校引入了投资或技术支持企业参与办学,是一种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办学形式,在普通高等学校内由网络教育学院主管(主办)。一个学校内两个机构主办三类学历继续教育办学形式,普遍存在着“多种培养形式共存、培养标准不统一”“校内争资源、校外争市场”的突出矛盾。虽然近几年来有些学校进行了校内办学机构的整合,但不同办学形式的整合还是“貌合神离”。
(三)部分高等学校教学支持服务不到位,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
函授、夜大学教育恢复办学以来,一直是实行计划招生,由高等学校根据学校自身专业优势、生源需求等制订年度招生计划,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向社会发布,由考生自主选择报考,国家或省级考试招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录取。到2000年前后,普通高等教育开始扩招,成人高等教育也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大环境下不断加大招生计划的投放力度,由于计划的大幅增加,但生源供给相对固定,造成成人高等教育的录取分数线一再降低,招生录取分数线的划定由最初的按学校、分专业划定录取分数线,逐步过渡到按学校划定分数线,直至现在按省划定最低录取控制线。近十年来,最低录取控制线下的考生数量微乎其微,录取控制线的“控制性”“选拔性”功能已经十分弱化。由于个别普通高等学校以“经济效益”为导向,不断加大招生力度,造成在部分省份的成人高等教育市场被少数学校所垄断;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学校“向函授站选派主讲教师”的规定形同虚设,函授站的教学和辅导主要依靠函授站就近聘请当地教师解决,甚至教学环节缺失,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需要技术平台、课程资源和专业运行人员的支持,大部分学校引进了技术、资金、运行、服务等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势必要“以规模制胜”才能为其存在和发展谋求一定的空间。近十年来,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的远程教育基本上是以年平均2万-3万人的招生规模在发展,平均在读规模为3万-5万人;个别试点高校年招生甚至达到7万-8万人,在读学生规模达到12万-15万人,在“互联网万能论”的思维下,把责任都推给了“互联网”,认为只要有“互联网”在,一切都可以解决,把教育中的“人与人的互动”完全变成了“人机互动”。现代远程教育规模的膨胀和教学支持服务细节的缺失和不到位,造成了现代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
二、新常态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创新驱动等成为时代热词,清晰地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从教育领域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模式、形态、内容和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对教育供给服务质量和教育公平的诉求更为强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构建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当前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新常态”。因此,新常态下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与专业建设,应统筹兼顾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和学习者终身学习发展的需求,既要考虑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科性和系统性,又要考虑继续教育的职业性和灵活性,其核心在于如何统筹推进培养计划、培养模式、保障体系、生态平台等方面的建设,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以有效供给服务为导向,设计具有职业特色的培养计划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展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劳动力需求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一是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使新就业劳动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二是要加强劳动力转型升级培训,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与劳动力、创新创业等供给侧要素直接相关,其供给服务方向和质量标准也要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而不断调整。体现在培养计划上,就是要拓展学历继续教育的功能,跳出“普教化”的构架和限制,由学历补偿教育主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个性化提升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
1.明确目标定位,树立开放式培养理念。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具有从事行业不同、所处地域分散、学习基础差异、学习条件不均衡等特点,其对教学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要远远高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理论和学术能力培养方面,由于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很难要求其达到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同质水平,而在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上,又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色。虽然学历层次相同,但不可能按照同样的考察内容和同等评价标准来进行考核认定,更不能简单地通过内容删减、降低标准来进行考核认定。在对应的学历层次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应该有其独特的质量内涵与评价指标。因此,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都要从属于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职能要求,基于并拓展学校的服务能力,主动对接重大国家战略,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为主线,通过提升在职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促进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人力资源结构优化调整。
普通高校的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学校优势,但不囿于已有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学校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向社会开放延伸的综合课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也应从“教育供给侧”的视角出发,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协调好教育供给和社会需求的辩证关系,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广泛吸纳教育专家、学科专家、管理专家、行业专家、企业骨干甚至成人学生参与专业设置研究和培养计划制订,建立与战略定位、社会需求、培养层次相匹配的质量标准和计划方案,有效统筹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专业培养与个性化发展,加强培养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融通,构建开放式的可持续发展办学体系。
2.改革学习制度,建立多元化课程结构。学习制度分两个层面:一是社会、行业以及企业等为了促进人员参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而出台的约束规定和促进措施;二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内部为了推动自身发展而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科学、规范而又不失灵活的学习制度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又是避免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普通高等教育简单同质或降低标准的必然要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依托良好的生态保障体系,无论是社会还是行业企业,都要基于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重要性的充分认识进行导向性体系建设和环境氛围营造,使参与学历继续教育成为劳动用工和个人终身发展的基本要求。前文论述中已多次强调,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不能只是通过一套移植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简化版课程体系、一本教材、一张试卷和一个降低了标准的评价分数,应有其独特的能力结构要求和相配套的学习制度。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充分考虑成人学生在职业与岗位、层次与类型、对象与形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兼顾学习特点、学习基础和学习条件的差异,有利于对学习者当前状态的顺利植入,促进学习自然发生、有效发生,进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课程结构应该是模块化的,为适应多元化学习需求,还要有相应的学习制度相配套。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弱化学科和纯理论性,避免采取简单的照搬式、删减式和拼凑式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模式,突出职业化和岗位适应性,以课程模块的形式建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若干可选择的基础理论课、能力素养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职业方向课等模块组成,通过课程置换、学分互认、成果转换等,实现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学历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沟通衔接,专业与专业之间相互渗透,课程模块与模块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不同的课程组合方案,满足不同的职业和岗位需求。
3.融合产业发展,形成适应性动态机制。任何培养方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既要保持科学、完整和规范,又要根据发展的要求和需求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不同学历基础、工作经历和发展诉求的成人学生,其学习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比较明显,这要求其培养计划从动于需求,但又要适度超前于需求。通常培养计划的制订从需求调研到形成计划再到运行测试、反馈修正都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往往形成最终方案的时候已经过时了,再加上学历继续教育的培养计划周期比较长,学生毕业后的形势必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最终的培养效果可能与预期目标产生较大背离,或者实现了预期目标但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因此,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应积极借鉴企业培训和互联网开发的有关经验做法,建立敏捷迭代开发和实时动态调整的机制,构建基本模块和动态方向模块相结合的体系结构。基本模块强化基础知识、通用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动态方向模块则根据职业要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行快速迭代设计和适应性调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调研分析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最大程度地缩短调整周期,确保培养计划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引领性,帮助学习者尽快实现发展目标。
(二)以建设智慧教育体系为主线,创建适应成人学习特点的培养模式
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技术推动的教育系统性变革正在发生。①正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该工程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资源建设、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持续地创新实践,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其中,最主要的试点成果就是建立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较好地适应了成人学生差异化学习条件和多元化学习需求。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形成了更为广泛的“互联网+”新业态。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发展空间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大大提高了管理的信息化和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改变了各类职业的能力要求,由此产生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新的能力观、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教师观等,也必然要求教学更加“智慧”,更能精准地针对需求和兼顾个性。
1.应用现代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实施模式。技术是变革学习的强有力工具。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推动试点高校探索实践了基于远程直播教学的课堂同步实时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异步非实时教学模式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翻转课堂教学等学习理论、教学理念指导下,新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媒体资源表现形式更为多样、教学空间覆盖更为宽广、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更为全面,所推动的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强化了对新教学理念的呼应,使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2.采用适应性教学手段,满足多元化学习需求。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应用,为构建智慧教育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高效全面的大数据分析,为针对不同学习条件和个性化需求的学生进行“精准”教学,提供了保障;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和媒体表现形式,使各种基于学习资源的实时与非实时课程教学成为可能;办公自动化、智能制造和智慧信息处理使生产实训更契合岗位能力要求。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各种基于移动互联空间的教学手段与面授辅导相结合,形成了覆盖全媒体多维空间的泛在教学系统,使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通过任何方式获取任何所需的学习资源及有效的支持服务,确保了教学实施与学习需求的全方位自适应对接。
3.立足互联网优质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互联网+”不仅仅是单纯地将新技术应用于各个传统行业,更多的是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开放共享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所提供的无所不在的网络,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和无所不在的知识,对各个行业的数据流、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升级改造,创造新业态,实现新发展。自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一直是各类教育形式、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及各类行业也组织了多种层次的精品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和多媒体课件评审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以国家层面的组织为例,“十一五”期间开展的本科质量工程,共评选建设了近3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十二五”期间,又开放共享了200多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2600多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012年以来,由美国名校发起的席卷全球的MOOCs风暴,更是加大了对优质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和共享。③置身于“互联网+”生态系统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不但要基于自身的优势,聚合互联网平台内的各类优质资源,更要立足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制高点确定发展定位和工作重心,培育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链和发展链,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系统。否则,将会在全球化互联系统中失去竞争优势,最终被淘汰出局。
4.拓展互联网思维,优化管理模式。相对于技术的升级和平台的扩展,“互联网+”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管理运行机制的转变。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商业回归人性,更注重人的价值。互联网思维对教育最大的启发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极致服务和大数据分析应用。基于互联网思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能够借助大数据技术增强学习分析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及时改进教学策略,优化实施流程,还能够基于分析数据给学习者以个性化支持和黏性增值服务,从而不断提高供给服务质量,逐步积累用户,赢得发展空间。
(三)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构建完善的运行保障体系
认证是一种外部质量审查过程,用于审查高校和项目的质量保障和质量改进。④专业认证是指由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的专业设置及实施情况进行的专门性认证,是促进专业规范建设的有效手段。除了工程教育类专业认证外,我国还未对其他教育形式的专业设置和实施开展专门的认证评估,更多是通过质量检查、重点工程(重点学科、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事后评改等方式来进行规范和带动。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领域,由于办学类型多样,主管部门不统一,更是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文件和认证标准。新出台的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把普通高校、开放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举办的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管理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的管理纳入了统一要求,并提出了专业设置的基本条件,但也仅仅是对专业设置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框架性要求,通过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联,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限定,规范限定的意义优于发展指导的意义。为了推进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形式的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办学质量,迫切要求出台后续的指导性方案或认证标准,并相应建立严格规范的准入和淘汰机制。
1.标准制定和认证管理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认证实施体系。开展专业认证的前提是有科学的认证标准和规范的认证管理办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应紧紧围绕其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用性,同时还要着重体现和强化其学历继续教育属性及培养特色。按照有效供给服务的指导思想,可分为投入标准、过程标准和产出标准等,涉及目标定位、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招生管理、教学模式、教学团队、管理服务团队、教学资源、实习实训条件、支持服务体系、教学效果及影响、办学设施、经费支持、制度保障等多个要素。每一项指标的制订不但要涵盖对有关要素的基本要求,还要提出鼓励性和发展性要求,最终形成梯度分级认证和分享办学授权相结合的体系,达到以认证把关准入、促进提升发展的目的。
以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例,由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高校中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其教师队伍往往以校内兼职为主,即使选聘了专职教师也很少被纳入学校正式编制,单纯的考察其学历、年龄、学缘结构或者学术水平既不能体现其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更不能起到对建设方向进行引导的作用,所以要针对其构成特点制定具有保障和导向效应的可操作性认证指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具有资源建设的系统性、教学支持服务的多样性、学习支持服务的持续性和学生群体的广泛性等特点,在师生比和教师角色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按照主讲教师、辅导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非学术性支持教师等分角色规定必需的师生比,还要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规定团队中的专业导师、企业师资和双师型教师占比。为了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工作水平,还可以在创新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引导。比如,借鉴西方国家课程“Tutor”的工作模式,改变“坐等学生提问”的辅导模式,对主动导引式辅导进行强调,在指标上就可以体现为:根据学生的地域分布和数量,规定一定范围的专业导师配比,并鼓励专业导师与学生主动交流,建立密切的联系,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课程学习方案,并迅速、及时和尽可能基于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支持。⑤
2.专业认证和导向拓展相结合,促进规范发展和特色提升。认证就是由专门的认证机构按照标准和管理办法进行检查评估并授予相应资质,包含基础认证、持续检查改进和常态化过程监督等方面。认证团队可由学科专家、继续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以及企业负责人等组成。根据指标要求对建设运行情况进行对照检查,评价其是否具备了基本条件,达到了准入标准。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只顾两头的事前论证和事后检查管理模式,借助大数据等相关技术手段,对各项指标的运行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过程监管以及实时检查评估,构建“认证+事中监管+结果检查”相结合的运行体系。这样,就可以通过监管系统对关键节点的实时动态监控分析,及时纠偏违规办学和不规范行为,在确保办学规范的基础上,促进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逐步形成以认证促进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此外,还可借鉴旅游服务业星级标准推行专业的梯度化等级认证,按照质量成效、软硬件设施建设、改革创新举措、特色优势等进行评级,并根据评级情况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引导各办学机构不断提升质量和内涵,培育良好的办学品牌。
三、结语
专业建设是新时期深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点,但如何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有效推进各类学历继续教育形式的整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则要着眼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整体推进平台建设和生态体系建设。通过对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以及存在问题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不同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其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要求不一样,各类学历继续教育形式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发展状况各不相同。新的发展时期,随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内涵、形式和标准的逐步统一,各高校、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机构也必然要按照计划、模式以及运行保障体系建设等的总体要求,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不断围绕人才培养与发展链条进行完善建设,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体系,进而推进高等学历教育的整体发展。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同时承担了为学校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任务。但在实际运行中,许多高校更多关注了经济效益,其在社会效益方面的表现却没有较好地契合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所赋予的使命愿景。并且,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又未能按一定比例投入到自身的建设和完善中,导致招生、管理、教学运行和支持服务的结构性失衡,创新发展动力不足,人才培养与社会要求、学生需求严重脱节,培养质量不高,且严重影响了办学品牌形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链涉及校内和校外、线上与线下、理论和实践、学校与企业、职业发展与终身学习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相互协同、共享发展的完整生态系统。除了国家和各行各业要不断加强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外,办学机构自身也要根据自我定位和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好人才培养质量、规模和效益的辩证关系,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运行保障体系,并围绕发展生态链条深入整合相关资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只有使命要求、制度保障、环境支持和主动开拓相结合,才能推动形成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新业态,不断推进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马国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李红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孙姚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育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培训(山东 东营 257061);高小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山东 青岛 266580)
来源:《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马国刚 李红燕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