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在推进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着经济效益至上的难言之隐,教育对象广泛导致的追求降低之嫌,由于不规范办学引发的品牌受损之祸等认识误区,导致其作用难以更大程度地发挥。从非经济视域的角度看,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发挥推动大学更加开放、弥补高等教育的公平、延展大学的发展等作用。大学要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作用的发挥,大力促进并规划、引导继续教育的发展,更好为社会服务。
一、问题缘起
高校继续教育起源于19世纪英国开始的“大学推广(Extension)运动”,百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则围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展开。高校继续教育的职能在于将学校产生的知识和成果传递到尚未从这所高校中受益的社会成员那里,满足社会成员学历和技能上的要求,提高学历持有者的人数和劳动者的素质,为终身学习提供服务与支持。①研究显示,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顶尖的研究型大学被广泛认为是区域经济的主要贡献者,不仅因为它们卓越的学术研究成果,还在于它们是在职成人继续教育的顶级提供者。②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将继续教育定位于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沟通大学与工业、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推广科研成果的主要平台。③
反观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起步较晚,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中。从社会大环境来看,随着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形成,高校继续教育必将成为高校战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支撑国家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从高校的职能来看,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寻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摒弃“创收教育思维”,规避趋同化路径,构建服务型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⑤从高校继续教育的定位来看,需要以彰显继续教育的公益事业属性为前提,以构建交互主体关系为要素,以理论与实践创新为动力,以课程与教学为切入点,以完善管理体制与机制为手段。⑥从办学模式来看,应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完善教育培训产业链,创新继续教育服务模式和营销模式,搭建资源共享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⑦
高校继续教育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与此同时,也面临着需要进一步系统研究、引领实践发展的挑战。⑧这些挑战就包括对高校继续教育作用的认识。一般而言,如果单纯从经济属性出发,则掩盖了高校继续教育既有的特定作用,从而导致在实践办学中的混乱。因此要正确认识高校继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卸下高校继续教育认识误区的包袱。从非经济视域重新审视高校继续教育的作用,为推动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解决思想瓶颈,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高校继续教育作用的认识误区
1.高校继续教育有经济效益属性的难言之隐
1862年美国颁布了《莫里尔法》,为美国大学确立“社会服务”职能提供了法律基础,政府通过出售土地获得资金举办高等教育,从而封闭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被打破,高校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了良性互动关系。⑨随着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大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大学也把服务于区域经济、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作为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但随着服务社会的职能越来越广泛,力度和深度越来越大,反而导致了社会服务功能的泛化。而起到引领作用的研究型大学则更加重视和追求科学研究,把科学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遗憾的是,很多人把大学服务职能和科学研究职能对立起来,一些大学甚至把社会服务的职能低层次化而不愿提及。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大学把“人才培养”这一教育职能进行了强化,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而把兼具社会服务职能和人才培养职能的“继续教育”边缘化甚至使之成为大学难以言说的痛楚——成为大学敛财的工作。毋庸置疑,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继续教育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但是继续教育是否仅仅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由于过于强调了经济效益而导致了高校继续教育有难言之隐。
2.教育对象广泛导致高校有追求降低之嫌
继续教育的特点决定其受教育群体相对广泛,从高中毕业提升学历学位者到资产不菲的企业家参与进修学习,群体庞大。全日制教育,特别是以追求精英教育为目标的一些研究型大学,对受众广泛的学生或学员有不同的意见。尤其是一些思想保守、沉湎于象牙塔自居的学究们,对于高校的开放始终存在某些异议,希望恢复宁静安详的校园生活,对于这些“外来物种”存在某种程度的“嫌弃”,在言语上则把高校扣上“追求降低”之嫌。
3.不规范办学引发的高校品牌受损之祸
由于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属性,一些高校在举办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包括虚假宣传、教学质量不高、经济纠纷等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并不是继续教育本身导致,而是由于学校不重视、定位不清晰、管理不善等造成。就是这些办学不规范的行为,使得社会上在一段时间或某些细分领域对高校产生了一些负面的评价,导致品牌损害。这些隐患的产生使得高校继续教育处于一种窘态,导致教育思想僵化,不能转变观念,不能正确把握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使得高校继续教育止步不前,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非经济视域下高校继续教育的作用
从非经济视域的角度看,继续教育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经济效益方面之外,继续教育在理念方面推动了高校更加开放;通过二次资源的分配,推动了高等教育更加公平;通过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大学的品牌形象。
1.继续教育推动高校更加开放
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人才培养这一重要使命,且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并领先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反而走入了“象牙塔”,形成了固定的体系和模式,导致思想越来越保守。但是大学的开放性,是大学作为一种生产、保存、传递知识和文化的组织,在与外界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以不断更新自身的方式回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增强其生存和发展能力的秉性。⑩近年来大学越来越受到质疑和诘问,其主要的问题就是培养的人才和社会所需严重脱节,担负不起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大学正面临着转型的阵痛中。反观继续教育,其本质属性就决定了其开放性,因此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过程中,无形的就推动了高校更加开放。
①继续教育的市场属性活力推动高校更加开放。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继续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其选择更加理性,可供选择的余地相对充裕,具有较强的市场行为。正是这种市场行为给高校带来了一定的活力。通过开展继续教育,各类人员,包括企业家、党政干部等,重新走入大学校园,对大学的思想、理念和观念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大学教师必须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动向,把握科学技术的前瞻性和实际应用情况,才可能发挥教育的功能;大学服务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与言听计从的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在尊重学生、学员主体性基础上的教育服务,兼具教育性和社会性两重属性;在课程设计上,不再过多地讲究体系、逻辑,更多的是强调实用性、适用性和针对性。这类变化是继续教育的市场属性所致,这就需要高校以更加宽广的胸襟、更深厚的情怀面向社会,深入了解社会所需,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
②继续教育的社会属性张力牵动了高校更加开放。所谓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而继续教育的社会属性更加强烈,它受教育的对象就是社会人。在开展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和社会各层进行交流、沟通,高校社会属性的张力进一步扩大,牵引学校各类人员同社会进行合作、互动等,使得大学校园不再仅仅停留在全日制学生层面,而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大学校园,促使高校的胸怀更加开放和包容。
③继续教育的二次属性引力拉动了高校更加开放。和全日制教学相比,继续教育是学生、学员接受了第一次教育之后的再次教育。这种二次属性具有一定的经验性,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大多为成人,相对较为理性,在进行第二次选择时会更加注重和自身的契合,从实用功利的角度出发选择继续教育,创造了市场需求,从而拉动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导致高校进一步开放。
2.继续教育弥补了高等教育的不公平
高校继续教育无论是学历的补偿模式,还是灵活多样的非学历模式,都为教育者创造了再次进入大学的机会,从而促进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二次分配,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高等教育初次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①准入门槛降低使得更多人完成了学历提升。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以其较低的入学门槛吸引了通过全日制很难进入大学或者很难进入高水平大学学习的受教育者。他们通过网络教育、夜大学、函授、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进入到大学深造和学习,提升自身的学历学位。这种学历学位的提升,为更多人群开放了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帮他们完成了大学梦或进入高水平大学学习的梦想。通过高考形式进入高校,按照区域划分的录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公平问题,但继续教育较少受到区域、年龄等方面的限制,吸引了更多的人群到大学进行学习,使得教育公平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我国累计培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毕业生1395.32万人,2014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040.48万人,提升了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学历水平。(11)
②开放式办学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惠及更多的学习者。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层出不穷。为适应新的形势,企事业、党政机关等单位均通过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形式推进领导干部、中高级管理人员更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高校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非学历继续教育,让更多的企业家、党政机关干部等走进学校课堂,聆听专家学者的解读和分析,不断提升企业家、管理人员和党政干部的工作胜任能力。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形式相对更加灵活、多样,不设置或者较少设置门槛,促使更多的学习者受益。第一次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主要是通过高考,国家通过一定途径的助学、补贴来推动教育公平,但是仍然存在地域、教育质量不均衡等突出问题;继续教育作为二次资源,通过市场机制的调整,使得更多的学习者受益,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第一次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状。
③政府和社会对继续教育项目的投入推动了教育公平。随着国家推进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各级政府和社会对继续教育加大了投入,这种投入包括建立各类平台、基地和中心,推动了国家各类人员的继续教育。而这类平台、基地和中心大多挂靠高校,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设立了全国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中组部设立了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等,均设置在高校。各级政府和社会通过设立基地给予一定的经费、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使得更多的党政干部、科技人员、企业经营人员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享受到了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这种投入方式改变了原有对高校直接拨付经费的方式,推动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再次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等教育的不公平。
3.继续教育促进了高校的发展
高校通过继续教育社会服务的形式,可以促进高校在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渠道拓展和品牌传播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①教学相长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高校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方法和态度,另外一方面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首先,继续教育学生、学员相对于全日制学生而言,自身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教育背景,因此教师在讲授某一类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受到学员的启发较大,与学员的互动会促使教师知识结构的构建和更新。其次,大学教师在理论方面见长,而学员来自于基层一线,实践经验更为丰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员之间的交流,会对教师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备起到促进作用。再次,对非全日制学生实施教学,教师必须要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机会,且通过增加授课次数,教师更加熟悉教学内容,对教学水平整体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②继续教育为“政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一条新的通道。继续教育学员广泛,既有来自企业的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也有一定级别和层次的党政干部,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为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寻求答案。而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需要向社会推广,也需要一个平台和渠道。如果高校教师能够抽取一定的时间,走进继续教育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顺便推介自己的科研成果,去寻求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这无疑是两厢情愿的事情。但遗憾的是,高校教师,特别是工程技术类的教师常常忙于科学研究过程,忽略了科研成果的推广,从而导致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中。另外高校教师忙于科学研究过程,由于时间和精力上的种种原因不愿从事教学工作,走进继续教育的讲台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当然,另一方面也由于继续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使得大多高校教师不了解和不熟悉继续教育,从而错失了合作的机会。
③继续教育延伸了大学品牌形象的传播。品牌的概念源于市场营销领域,狭义上是指顾客对产品的评价、传播等行为,广义上是指企业的整体形象及其所代表的产品品质。(12)近年来,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在生源、科研项目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高校的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及发展定位等,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也开始走上了品牌传播之路。高校的品牌实际上是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职能在社会的声誉和形象,其核心产品是师生在社会各个领域的重大贡献、重大科研成果、重要影响力等产出。但是品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谓的重大影响总是阶段性的,如何使民众对高校进行持续的关注和口碑传播,就需要高校能够有一整套的传播系统,包括品牌形象设计、品牌推介等。高校的品牌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向外扩散和传播,继续教育则是一个重要的渠道。通过继续教育,让更大规模的学员身处其间,真实感受高校的环境和氛围,体会高校内在的魅力和潜在的影响,这就是一个品牌传播的过程。因此,继续教育在高校品牌传播过程中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论与思考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高校继续教育也不例外。如果高校继续教育不能把握好市场和教育之间的平衡,不能处理好质量、结构、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则会对高校的品牌声誉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高校需要发展继续教育
无论经济利益上的考量,还是社会效益上的考虑,高校都需要办好继续教育。毫无疑问,高校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高校通过举办继续教育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来支持教学和科研,本无可厚非。大学早已走出了象牙塔,需要和社会进行交流、互动和沟通,继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桥梁和渠道。通过举办继续教育,推动高校更加开放,以开放的理念、开放的思想来加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高校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不同的平台,来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这也是高校应有之义。国家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大学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举办继续教育,实现教育资源的二次分配,提升社会群体的整体素质,是高校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和帮助,需要通过塑造自身品牌形象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认同。继续教育作为高校的一个子品牌,其发展过程本身就是高校品牌推广和营销的过程。通过发展继续教育,高校不仅可以获得品牌推广,也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使科研人员更加注重科研成果和社会实践的结合。高校继续教育在推动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可以切实发挥一定的作用。至于如何发展继续教育,则需要高校结合区域特点、学校本身特色及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统筹考虑,稳步前进。
2.高校需要规范、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继续教育具备一定的市场属性,在面对市场办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迎合”市场的行为。因此高校在充分发挥继续教育正面效应的同时,也要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塑造继续教育的品牌和特色,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①高校要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引导继续教育的发展。
高校要通过制度建设一方面来约束、规范继续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来引导继续教育的发展。这些制度包括发展规划、管理体制、保证体系和实施细则等。
一是制订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引导继续教育的定位。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明确继续教育在高校中的定位,把继续教育纳入高校统一的发展规划中,制订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等。
二是确立管办分离体制,明确职责和权限。高校要设置继续教育相关的职能部门,和办学单位相对分离,明确具体的职责和权限。职能部门受学校的委托,对办学单位的项目实施审核、备案和监管等职能,办学单位则具体负责项目的运作和经营。这种管办分离的体制,可以充分保证办学规范和有序运行。
三是制订继续教育管理办法,明确继续教育的规范运行。在体制明确的前提下,高校从资源、师资、证书、经费等运行环节对继续教育办学制订管理办法,明确继续教育规范运行。
四是要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切实提高继续教育办学质量。把继续教育质量纳入学校教学委员会的职责之中,必要时建立继续教育分委员会,对继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方向、质量、结构等进行指导。如建立相对独立的教学督导、设置质量标准等,对继续教育办学质量进行检查、督促和提出建议,切实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
②高校要完善相应的机制来推动继续教育形成特色和品牌。
由于高校在体制内运行,更多讲究的是稳妥和平稳,因此在举办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有诸多的不适应。高校继续教育要在机制上创新,针对市场,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开设各类课程和项目。
一是建立面向社会热点的研发机制。无论是学历继续教育,还是非学历继续教育,都不能是全日制课程的简单复制或缩减,而是要面对社会热点建立一套研发机制。组建研发队伍,瞄准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也可以邀请在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设计项目、课程,把研发人员队伍的考核和项目绑定。既要避免脱离市场而复制全日制教育的课程方案,以至于得不到市场认可而徒劳无功,也要避免追求形式上的花里胡哨而遭到市场的唾弃。
二是建立面向市场的用人机制。这是一个最大的难题,市场机制要求考核一元化,那就是办学收入的规模,但是这种规模必须在办学规范的前提下运作。因此在加强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有选拔、培育、考核等系列过程,选拔市场能力强并且认可高校办学文化的人充实到高校继续教育的队伍中来。同时要直面市场行业上的薪酬诱惑,一方面要对人员加强教育,提高其对高校文化的认同,一方面要针对市场进行薪酬设计,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建立资源整合机制。继续教育是高校内部办学的一个特殊系统,如其师资来源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内部师资,同时由于学校内部的管理机制相对较为刚性,和市场要求的弹性容易发生冲突。因此需要办学单位确立资源整合机制,包括课程研发设计、师资库、市场团队建设、校企合作办学等,需要确定一定的运行机制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在市场上有竞争力。
五是推动品牌塑造机制。决定高校继续教育项目成功的微观因素有地域特征、学校影响力和办学单位的品牌形象等。学校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是总品牌,但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则不单单取决于学校的品牌,还有具体办学单位的品牌形象。这就需要办学单位注意塑造品牌形象,从品牌设计规划、品牌推广到品牌内化等,都需要进行不断积累,需要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全体人员细心呵护,维系品牌的成长,共同推动品牌在受众中的形象塑造。
作者简介:王福胜,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海 200052 王福胜,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管理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继续教育、教育技术、高教管理研究。
来源:《当代继续教育》 作者:王福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