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遵民:关注终身学习≠削弱终身教育

作者: 时间:2024-08-27 点击数:

终身教育已成为引领教育变革的国际共识。然而,尽管终身教育的理念自诞生之初起就备受推崇,但世界各国在推进终身教育的过程

终身教育已成为引领教育变革的国际共识。然而,尽管终身教育的理念自诞生之初起就备受推崇,但世界各国在推进终身教育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时至今日,终身教育能否跨越理想的鸿沟,而真正植入本国实践的土壤,已成为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在此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遵民与本刊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吴教授剖析了终身教育的本质,并就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他明确提出:本土化是构建更加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最为迫切且关键的一环;关注终身学习不等于削弱终身教育;跨界教育非但不是对终身教育的替代或超越,反而是其理论内核的生动体现与必然延伸。

本土化是终身教育迈向理想社会的关键

在线学习请结合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的背景,谈谈终身教育的本质。

吴遵民:作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理念和思潮,终身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起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打破了长久以来学校教育一统天下的传统格局,不仅在思想层面引发了深刻的变革,更为人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965年,法国教育学家保罗 · 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他揭示了单一、僵化的教育体系已然无法满足个体终身成长需求的现实。他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公平与教育普及的深切呼唤,随之激起了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的广泛而深度的思考。保罗 · 朗格朗的质疑——为何教育仅限于青春年华,离校即止?为什么学校成为年轻人的专利,僵硬而保守?——振聋发聩,至今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1968年,美国教育家罗伯特 · 赫钦斯提出“学习社会”的概念。他认为:教育或学习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经济利益或所谓社会的繁荣,而是为了使人“贤、乐、善”。这一思想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并用来作为推动终身教育的终极愿景。“学习社会”理论后来也在中国落地,又进一步成为中国本土化的理念——“学习型大国”建设的基础。本人以为,这不仅是对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本土化创新,同时也为我们全面理解终身教育本质及其长远目标提供了最佳视角。随着工业革命与信息技术的跃进,传统教育模式的不适应已愈发显著,保罗 · 朗格朗的远见卓识在此背景下就更显珍贵。他曾预见到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强调教育体系需灵活应变,以适应社会的深刻变迁。然而,理念与实践之间往往存在鸿沟,实施终身教育目前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公平性、正义性,其间不仅需要政府及社会的支持,也更需要学术层面的创新与突破。

综上可见,终身教育不仅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要求我们在短期内提升个体的能力以适应生存的需求。而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它彰显了追求教育公平与正义、让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应有权利,以及助力个体实现自我超越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等前沿理念。

在线学习您提出,在构建更加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我们依然面临国际化、本土化、立法化三大挑战。在这三大挑战中,您认为目前最迫切的是什么?为什么?

吴遵民: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本土化面临的挑战在当下终身教育领域显得尤为迫切与关键。首先,纵观世界历史的演进过程,教育形态总是在不断地适应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作为后工业社会与信息时代的产物,终身教育应运而生,它呼唤教育体系必须具备更高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以满足现代社会个体生命发展的需求。

其次,本土化作为终身教育落地的关键策略,其核心在于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同时通过创新性的转化与应用,以确保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此,构建中国本土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就需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与基层民众的实际需求,并通过政府主导、学界支撑、企业参与、社区协同等多方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开放、灵活与多元化的终身学习环境。

最后,在这一过程中,理念的传播与社会认知的提升同样重要。我们需要通过弘扬终身教育理念,提升社会各界的认识度与参与度,进而营造出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鉴于教育公平与普及的重要,我们故而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创新实践,同时借鉴国际经验,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理念,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模式。此外,在纷繁的各种教育理念中,我们还需明智选择,以应对教育的功利化与僵硬化等问题,而重新审视教育本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成长乃是始终需要坚持的价值导向。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终身教育并非就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或补充,而是应该成为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理念与价值观。总之,我所言之本土化,不仅是策略选择,更是对本土价值观、发展方向与民众福祉的深刻考量。这一过程既是回归教育本质,也是对民族未来的思考。而实现全民共富、维护和平与正义幸福的社会,则是我们推进本土化的真正意图。

关注终身学习≠削弱终身教育

在线学习当前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争论颇多。在您看来,两者之间的关系该如何界定?

吴遵民:这是一个饶有趣味且很关键的问题。基于保罗 · 朗格朗的思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一步提出,个体应该可以在教育世界与劳动世界之间反复回归,即可以一段时间读书,一段时间工作,然后再回归学校或社会。随后,戴维、捷尔比以及埃德加 · 富尔等人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思想。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实现了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转变。报告提出了终身学习观念,强调如果我们不重视终身学习,将意味着我们会越来越无法生存。

简言之,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虽起源不同,但其却犹如孪生兄弟一般紧密相连,互为依托。终身教育作为政府与社会的一种责任,其致力于构建广泛覆盖、公平可及的教育体系,同时亦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坚实基础与丰富资源。而终身学习,则是公民个人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下,根据自身的需求与兴趣,自主选择学习路径与学习内容,它超越了传统教育框架,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与终身化。

当前一些观点认为,终身教育已落后并应转向终身学习。我个人认为,应警惕这种转变可能导致的终身教育消退的弊端。换言之,提倡终身学习并不意味着终身教育的消亡,相反,它要求终身教育应更多地根据终身学习的需求进行调整和个性化发展。对此,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以确保学习资源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甚至超前于社会发展。

因此,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互为依存的“伙伴”。必须明确,如果没有政府大力推进终身教育,那就根本谈不上对公民终身学习权的保障或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满足。所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就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不是绝对的相向而行,而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任何片面强调终身学习而忽视终身教育的观念或做法,都有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乃至政府责任的缺失。

终身教育的跨界包含跨越、链接与融合

在线学习您最近在一次国内论坛上指出“跨界思维使原本平面的、线性的终身教育立体化、多元化”。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吴遵民:跨界一词极其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终身教育的基本属性,即终身教育从本质上来看就是终身跨界的教育。换言之,终身教育的基本宗旨就是始终围绕人的发展去思考教育机会的提供、教育平台的搭建、教育资源的整合,并最终通过“跨界”的意蕴与途径去促成终身教育生态体系的形成。终身加跨界的过程,强调了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综合素养,它鼓励人们跳出自身专业领域的圈子,以跨界的心态和行动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跨界思维推动了不同教育机构与教育形态之间的融合与互补,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老年教育的全方位覆盖。同时,跨界思维还关注教育的深度和质量,致力于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提高教育效果。然而,终身教育的真正实现还需突破平面的、线性的延伸模式,向立体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教育的连续性和广泛性,更要注重教育的多维度与立体化,以及不同教育形态之间的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

因此,跨界教育并非是对终身教育的简单替代或超越,而是对终身教育的深化与拓展。终身教育的跨界,应是跨越、联结与融合的多重过程,即利用不同教育领域的资源优势,通过融合创新形成更具生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

另外,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化,其核心就在于跨界思维的融入,这一跨越不仅体现在教育阶段的衔接上,如学校教育与老年教育的融合,更在于教育边界的拓展,它可以触及人性、人格、健康乃至家庭、社区等多个维度。

如何将终身教育从理想化的乌托邦构想转化为实实在在、可触可及的教育实践,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作为现代人若要不断提升自我生命品质与职业能力,就必须终身学习,努力跨界。而“终身”与“跨界”亦犹如量子纠缠一般,其将不断地通过裂变、融合与再生,为人一生面对的挑战与发展提供教育层面的重要支持与支撑。从这一意义上来看,或许只有具备了跨界的意识,采纳了跨界的方法与跨界的思维,保罗 · 朗格朗在50多年前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才有可能从真正意义上获得实践层面的推进。

跨界思维让终身教育落地

在线学习诚如您所指出的,跨界思维可以将终身教育的理念具体落实到与人的成长有关的每一个具体阶段。能否举例谈谈跨界思维的表现?

吴遵民:终身教育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面渗透,实则上就是跨界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以终身教育与学前教育的跨界为例。传统的学前教育侧重于幼儿园内的看管、游戏及初步行为习惯的养成,但终身教育则强调人的一生都应持续学习以促进生命成长。当两者跨界融合以后,学前教育便不再单纯局限于幼儿园的视角,如果从人的生命发展角度出发,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情感培养、行为习惯养成就必定涉及家庭与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从终身教育及跨界思维的立体多元视角出发,去全面审视和支持幼儿成长的各个环节。例如,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情绪变化,提供必要的营养和安全保障措施等,以确保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同样,老年教育在跨界后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传统老年教育模式多聚焦于满足基本的学习、养生与娱乐需求,而跨界融合后的老年教育则致力于促进老年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即可以通过引入多样化的兴趣班、深度的文化讲座以及开展社交活动,来为这一群体搭建起一个广阔的学习与交流平台。这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是对他们智慧与潜能的深度挖掘与释放。此外,老年教育还扮演着维护社会公德、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角色。在面对社会不良现象时,老年人的正义感与责任感往往能够成为引领公众行动的风向标,由此协同其他年龄段的人士共同构筑起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总之,将终身教育理念具体落实到老年教育中,不仅是对老年人自身发展的尊重与促进,更是对社会整体进步的有力推动。

未来,终身教育将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形式与时空,而将与数字、跨界、智能化深度融合,形成一个跨界共生的新格局。政府、学者、实践者与技术人员需携手并进,通过政策扶持、理论创新、技术支撑与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我们必将构建一个学习型、和谐型、终身型的理想学习社会。在那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获得自身所需的教育资源与学习支持。那一天到来之际,亦是我们“学习型大国”宏伟愿景的实现之时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公众号  /《在线学习》主笔 何曼)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26号 鄂ICP备 030188 版权所有:湖北开放大学